第1083章透过假象看本质-《大魏霸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魏国邺城皇宫太武殿,如今魏国也算是多事之秋。魏国吞并中南半岛,设立三州,直接纳入朝廷的直接管辖。然而林邑国占城被攻破时,其国王范佛六岁的儿子范明达被林邑国忠臣救出占城。时隔一年多居然举起反旗,反抗大魏的统治。以魏国在中南半岛保持的强大军力,这些占城国遗民掀起的反抗,根本经不起魏军的雷霆一击。

    从范明达举旗造反,到叛乱被平定。前后只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,然而安南军在中南半岛杀得是尸山血海,结果因处理尸体不当,引起了瘟疫。这些对魏国军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,冉明从建军之初就对卫生非常重视。而且在进军中南半岛的时候,随军配备了大量的药材和医生。虽然这个瘟疫对魏国军队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,可是交州日南郡却形成了一个百里不见人烟的鬼蜮。并且这个瘟疫因为持续高温天气,非但没有减弱的态势,反而愈演愈烈。这一切都牵挂着冉明的心。

    除了中南半岛之外,魏国正在大举用兵的青藏高原也诸事不顺。冉明动用五十余万军队进攻高原,明面上是武力统一高原,消灭苻坚残部。事实上呢,却是为了一劳永逸,彻底解决高原之患。这五十余万大军除了三个高原山地师是进攻主力之外,其他军队都是为了威慑敌人,逼近吐蕃和氐羌各部投降。顺带着,冉明是命军队把后世的那道天路给修通。

    高原只所以可以威胁中原王朝,就连强大大唐打了上百年,也没有消灭吐蕃。冉明知道唐军无法解决高原问题,不是因为战斗力的原因,主要是后勤补给实在困难,而且高原反应强烈。冉明打算利用魏国庞大的海外殖民收益,快速进行魏国的基础建设。光联通各州郡的官道还不行,必须把高速公路和铁路修到高原上,让天堑变成通途,这样以来,高原就再无分裂的可能了。只要他们敢分裂,中原王朝就可以利用高速公路和铁路,把军队和补给运输上去,就可以轻易把他们辗压了。

    人家韩信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,一举让大汉王朝困龙出海。而冉明则是恰恰反其道而行之,是明攻高原,暗修铁路。从而一劳永逸解决问题。最先开始,这条高速铁路和公路同时进行,从西海郡西平县(今西宁)开始修建,第一期工程就是从西平至威定城(今天格尔木市)。这段铁路被魏国命名为西威铁路,全长共计一千六百二十八里。这段铁路在后世,也用了二十六年多的时间才完全建成。冉明的计划是非常好的,可是实际上这段铁路要穿过崇山峻岭,越草原戈壁,过盐湖沼泽,直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威定城。

    就在开工期间,很多路段都需要开凿隧道。然而一次施工过程中,由于火药量太大,造成一段长达八百多步的隧道塌方,一下子掩埋了近六百名施工将士。虽然这些被掩埋的将士,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,冉明还是严令总参谋部,派出钦差大臣,监督营救善后工作。除了这些事情之外,益州的暴雨也牵挂着冉明的心,长江上游暴雨,中下游同样暴雨受灾。好在冉明提前做了预防,派出军队积极参与救灾,调拨军粮赈灾。

    到处都是事情,这让冉明一度沉迷的科技研究也陷入了停顿。突然听到殿外传来急报,一向沉稳的冉明也不坐不住了,豁然而起道:“快传!”

    充当信使的小宦官跑得上气不接下气,冉明还没给他好脸色一把抢过情报就观看起来。紧接着,他皱着眉,不禁道:“竟有这样的事。”

    前来汇报工作的内阁首相王简也看了看急报,突然道:“苍天保佑,臣为陛下贺!”

    每当天灾人祸,其实都是野心家登台亮相的舞台。天灾其实不可怕,可怕的还是人祸。明末进入小冰河时期,全国各地天灾不断,各种野心家开始登上舞台。虽然后世给李自成和张献忠非常高的赞赏,称他们都是义士。事实上呢,正是他们联合满清摧毁了汉家最后的道统。无论满遗给满清如何粉饰,但是清朝农民的负担,比明朝最腐败的时候,还要重这是事实。

    魏国统一天下,也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。首先是那些士族门阀,还有晋国贵族。在益州,从公元三四七年开始就是桓温经营的地方,那里桓温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民心基础。

    一旦桓温和其余党利用益州灾情举旗造反,最终虽然肯定会被魏国朝廷镇压下去,但是却会给魏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。特别是人的脑袋砍掉非常容易,可是要长出来就难了。冉明非常担心这个问题,所以对待益州暴雨灾害的时候,提出了三条意见,就是为了避免这些意外发生。

    但是该发生的,还是会发生。桓温和其余党果然在益州暴雨灾害发生之后,开始四处鼓动百姓造反,只是魏国朝廷反应的速度太快了。第一时间派出部队进入灾区,进行救灾的同时,针对特殊时期造谣滋事也是铁腕打击。这一打击不要紧,居然抓到了一百多名细作,虽然没有抓到大鱼,却化解了这场阴谋。

    当然这个功劳,也不是皇家特卫无孔不入,而是魏国朝廷已经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拥护。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,冉明和冉闵父子二人民心问题方面做得是太好了,减轻了负担的百姓,过上了好日子,他们都念着冉明的好。同时在灾情发生时,魏国朝廷第一时间把粮食和药品和救援力量送到了灾区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