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两者,似乎无法对接。 接下来他们看到的画面,就非常震撼了。 反重力推进器用了一个很霸气的做法,在接近空间站的过程中,就直接以平行的姿态对准了空间站,并且慢慢的接近,直接合并在一起。 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,空间站直接降落在反重力推进器提供的平台上,两个超大型设备重合在了一起。 所有画面就转到了反重力上面的平台上,几个穿着宇航服的工作人员走出来,开启设备固定住空间站,然后空间站的舱门被打开,三个工作了一百天左右的宇航员走了出来。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大型船只上完成工作,先是让大型的飞机或战斗机降落在船只上,然后让飞行员走下飞机,就可以随意的进行物资设备的调整。 所以剩下的工作就非常简单了。 虽然过程看起来非常的直接,但了解其中技术含量的人,都知道有多困难这需要非常高的技术,但同时也有非常大的优势,就是让过程变得简单了。 如果是常规的物资运送,就需要发射专门的火箭推进器运送货舱,然后让货仓在太空中和空间站实现对接。 因为货仓的容量是有限的,每一次发射都需要消耗一台火箭推进器,每次运送任务的耗资是非常庞大的,而且运送的物资是非常有限,一般根本无法运载大型设备。 上一次z波装置的运送就是如此,只不过采用的是小型反重力推进器,推进器把z波装置运上太空,最后让z波装置自主和空间站进行对接。 太空中的对接需要非常精细,不容许出现一点点差错,容错率是非常低的。 现在使用的方法就简单直接多了,但要求的技术也非常高端。 指挥中心也在讨论着。 高层领导就问向赵奕,“赵院士,你觉得这项技术怎么样?让空间站直接降落在反重力推进器的平台上,直接完成宇航员和物资运送工作。” 赵奕看着屏幕说道,“这是非常好的基础,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我觉得推进器可以做的更大一些,就像是大型的太空飞船,科幻电影中的那样,留出一个舱室,就可以让空间站直接进入。” “现在是露天的平台,还是有一定危险的。” 高层领导苦笑的摇了摇头,“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制造那么大型的飞船,除非——” 他没有说完。 赵奕倒是听明白了意思,知道高层领导说的是‘核聚变装置’。 虽然反重力推进器的耗能比较低,但因为使用的是常规动力,就需要一大部分空间装载燃料。 这就是限制的地方。 如果拥有功率更强,输出更稳定的核聚变装置,以核聚变装置提供的能源作为核心,就能够制造更加庞大的太空飞船,真正能实现像是科幻电影那样,运载几千上万人的大型宇宙飞船。 赵奕对于核聚变装置的研发,还是非常期待的,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核聚变装置研发的进度。 现在的核聚变装置就是他设计出来的,压缩核心已经制造完成,是z波覆盖一口气压缩出来的,剩下的工作,就是完善其他辅助部件,也包括输出端的动力装置。 之所以核聚变装置一直没有完成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经验,一次性压缩成型的核聚变装置核心,并不是非常的完善。 在添加辅助部件儿的过程中,核心装置还需要一定的调整。 这个调整过程是非常复杂的,最主要是有些位置的材料性能太高端,熔点甚至能超过一万摄氏度,硬度和韧性也非常的高,想要做简单的调整,比如,嵌入一个小螺母都很麻烦。 当大型精密的装置,还需要涉及到手工修改,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,但因为已经有了核心装置,完善的过程就相对简单多了,再加上没有材料性能的限制,就不存在无法攻克的技术难关。 所以现在需要的只是等待而已,核聚变的研发是最重点的项目,不管是受重视程度还是支援程度,都是最高级别的,又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,工作效率还是非常高的。 赵奕和高层领导谈起了核聚变装置,他们讨论的话题并不是研发,而是核聚变装置研发出来以后,具体该怎么安排。 赵奕的建议是直接完善技术,用在宇宙你飞船的制造上,“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制造超大型的宇宙飞船。这艘宇宙飞船不需要去探索宇宙,而是让它不断环绕地球飞行,就像是空间站那样,只不过顶替了空间站的作用。” 高层领导也点头说道,“这个大型宇宙飞船的平台,会有很大的战-略意义。” 想象一下。 太空中有个比航母还巨大的飞船,不断的环绕地球飞行,它搭载了几百、上千人的工作团队,以及承装大量小型太空飞船的巨大舱室,并且还拥有独立的武器系统。 那绝对是非常可怕的事情。 赵奕继续道,“如果是建造第二台宇宙飞船,就必须要考虑成本问题了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