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就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了。 因为空间可以说依旧是理论问题,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物质,对空间的描述依旧只能通过它的性质,侧面上去进行理解,也就导致理解上的差异。 有一句话说得好,“每个人的心中,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。”的 当同样看待一个东西的时候,理解上肯定是存在偏差的,更何况,是不能被确定描述的空间。 他们做的是保密性研究,但还是有一些人过来旁听。 比如,空间信息科技研发组团队。 比如,z波团队的人员。 等等。 有些知道消息并参与保密研究的国内顶级数学家,都特别赶过来旁听一下真正顶级的研究,他们不会妨碍到三人的工作,但偶尔听到一两句,就感觉似乎是白来一趟。 这哪里是做数学研究,完全是在做玄幻研究! “以七维的角度看待质量点,和六为八位存在明显的不同。” “七,是质数,有一个单独的维度,无法划分。” “相比之下,五维就是存在差异,同样的物质放在高一个维度的空间,就会表现出被拉伸的特性。” “低维,就像是投影,而低微无法表现出高维特性,也无法诠释出来。时间在低维度的表现,和高维存在绝对性差异——”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! 有两个来旁听的院士小老头,再来的时候,还有心加入进去,一起探讨高深的理论物理,后来听了几耳朵,再找一些手稿研究后,就干脆带着失落离开了。 有人问起的时候,甚至说,“我准备回去了。等回去以后,我就辞去工作,安心在家养老了!” “以后啊,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了,我们这些老人啊,一点儿用都没有了,真的是,只能养老了!” —— 虽然赵奕和张祁灿、爱德华-威腾做的研究,似乎有些‘玄学化’,实际上,他们的研究目的性还是很强的,理论的研究只是一方面,同步进行的还有,空间信息科技研发组的实验。 研发组是以精细化的实验手段,寻找控制能量传输效率的规律。 最简单、直接的方法就是,把空间连接设备内部的一个光束,换成几个可调方向的微小光束,通过对微小光束方向的细微调控,来研究是否能影响到空间能量传输的效率。 这样的实验手段,可以说是一个笨办法,但每一次的发现,都可以说是一个大发现。 只要能量传输效率发生一点点的变化,就可以直接记录下来,一点点、再一点点,记录下所有的变化,通过实验过程、变化方式等,利用数据分析来找出,能量传输效率的变化规律。 相比理论的研究来说,实验的研究更加直接、可靠。 赵奕在空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,也会仔细注意研发组的实验数据,只可惜实验数据非常的稀少,连续好几天的实验,能有一次让能量传输效率发生变化,都可以说是非常高效了。 如果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持,实验手段也是有效的,但需要的时间肯定会非常漫长,也许就是以‘年’为单位来计算的。 当然了。 实验研究对于赵奕的意义就不同了,因为实验数据可以提供很多的条件,就可以帮助使用因果思维。 两个月后。 办公室里堆满了复杂的数学手稿,赵奕、爱德华-威腾以及张祁灿的研究,也终于有了进展。 他们发现,空间最好的理解方式,是一种早已有过的猜想-- “空间是三维的,质量点是高维的产物!” “能量,不限维度!” “空间链接技术,就是建立超过三维的通道,才能够跨越距离的障碍,把不被维度约束的粒子传输过去。” “如果理论、技术继续提升,达成可以建立和质量点同一维度的信道,也可以进行物质的传输,只不过需求非常高,暂时无法去理解、讨论。” “同时,空间链接可以看做是一种‘单向的共享’,共享理论上的最高效率是百分之五十。这是一个无法达成的极限值。” “无论如何改进技术、建立通道,能量传输效率都不会达到百分之五十!” 第(3/3)页